虛擬與現實交疊 數字藝術擁抱未來
发表时间: 2023-08-04 11:47:29 作者: BoB天博平台
觀眾在2022年服貿會首鋼園區文旅服務專題展區體驗沉溺式數字藝術空間。新華社記者 韓 旭攝
近来,首屆上海數字藝術國際博覽會舉辦,通過沉溺式光影、交互印象等方法,呈現十多個國家100多位藝術家的著作。
在近幾年時間裡,數字藝術迅速成為藝術展覽語匯中的熱詞。北京、上海、香港等地都出現了數字藝術專題展,諸如2019年至2022年期間,北京已經舉辦四屆亞洲數字藝術展。那麼,什麼是數字藝術?在信息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的今日,數字藝術又會給當代藝術創作和展覽帶來哪些新的影響?
數字藝術是用計算機編程,用數碼設備創建或處理,多是通過屏幕呈現圖像,表達思维和觀念的一種藝術方法。與傳統繪畫、雕塑、裝置藝術的物質性不同,數字藝術依賴於計算機系統操控的顯影設備等,其以數據的方法被存儲於設備中,需求被程序讀取宽和碼才干展现,具有虛擬性的特征。
相較於傳統印象藝術,數字藝術更重视觀眾直接參與互動的沉溺式體驗。藝術家通過編程讀取觀眾的指令,數據信號傳輸至計算機,屏幕上的圖像隨之發生變化。現在,已經不僅僅是屏幕,還有许多復雜的機械裝置用以豐富數字藝術的呈現方法。VR和AR設備是觀眾體驗數字藝術常見的輔助用具。
一般來說,數字藝術在創作上需求藝術家和編程人員一起完结,前者負責創意和審定視覺圖像,后者負責編程與展覽硬件設備的調試。藝術家既能够通過雇佣編程人員完结其創作意圖,也能够與編程人員達成緊密协作,建立工作室,一起創作。
假如追溯數字藝術的歷史,大略以上世紀60年代為始。彼時,德國、美國、英國的藝術機構開始舉辦名為電腦藝術的展覽。在中國,变革開放后,這種新的藝術方法傳入,涌現了一批印象藝術家,如王功新、何介鳴、邱志杰等。
21世紀以來,計算機技術飛速發展,硬件設備和相關編程軟件開發應用日益老练,超高清印象錄制、播映新設備層出不窮,催生了以超大畫面、超高清投影或屏幕播映為代表的新的印象藝術。
具有代表性的展覽是2014年末至2015年头,北京林冠藝術基金會推出的美國藝術家比爾·維奧拉個展“嬗變”。他以當時最高清像素的錄像機器拍攝印象,在展廳中以巨型等離子顯示器播映,通過極其緩慢的節奏展现畫面細節,讓觀眾彻底進入一種沉溺式的超感官體驗,無比震慑。
在人機交互方面,2015年,上海余德耀美術館引进英國藝術家團體蘭登國際創作的互動藝術裝置《雨屋》,具有標志性意義。觀眾步入一件面積達150平方米的黑屋子,屋頂的水管一直在“下雨”,而當觀眾在其间走動時,其身體上部的水管會自動關閉,构成人在雨中行走而不會打濕身體的美妙體驗。其運作原理是用3D跟蹤攝像頭,實時監控體驗者的動作,把方位坐標發送給計算機,再由操控系統關閉相應方位水管的電磁閥。鑒於著作遭到熱烈追捧,2019年下半年,余德耀美術館再次展现了《雨屋》。
這兩個展覽對中國數字藝術發展的影響十分大。尤其是沉溺式體驗,通過交际網絡渠道的傳播构成網紅效應,许多體驗性強、互動性強,能夠產生独特視覺體驗的展覽演變成為網紅展,招引了许多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參觀打卡。
相較於傳統的繪畫、雕塑和裝置藝術,觀眾隻能站在防護欄外觀摩,參觀體驗《雨屋》類型的著作,並不需求復雜的知識儲備,自在舒展休閑的觀展感触、極強的交际屬性,都是其廣受觀眾喜愛的原因。
因而,今日雙年展之類的大型展覽,都會邀約和展现部分數字藝術著作,以擴展著作的類型與方法,增強展覽面向未來的科技屬性,也招引更多觀眾。這些數字藝術著作往往成為展覽中的亮點。
今日,數字經濟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發展中的重要部分,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應用與實體經濟深化交融,中國數字藝術創作領域佳作頻出。
其间十分具有代表性的是胡增鳴、費俊擔綱視覺總監,領銜視覺團隊為2023年中心廣播電視總台春晚舞台進行的整體視覺設計和制造。團隊運用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擴展現實、360度自在視角拍攝、人工智能圖像生成、大數據、程控燈光裝置、動態機械裝置等前沿視覺技術,交融性地展现了數字藝術的魅力。
費俊同時也是一名超卓的數字藝術創作者。他認為,從藝術史的維度來看,科技是推動藝術語言發展的首要動力之一,藝術與科技交融是全球性趨勢﹔創造將虛擬與現實不斷交疊构成的混合現實,將是未來藝術家實踐的首要方向。
費俊新近創作的交互裝置著作《水曰》,是讓觀眾站在湖邊一個類似傳聲喇叭的裝置前,對水傾訴,人工智能和算法通過觀眾的聲音識別其情緒,湖水會以漣漪的方法,用愈加感官性的方法回應觀眾,進行“更本質”的溝通。例如,假如是憂傷壓抑的情緒,湖面會回應以雀躍歡騰的視覺形態﹔假如是熱烈激動的情緒,湖面則會回應以柔软舒緩的視覺形態。
2019年,青年藝術家楊泳梁借鑒中國宋代山水畫的圖式,創作了數字印象著作《夜游記二》。藝術家首先用先進的影視設備拍攝了澳門8天,回到工作室后用計算機程序編輯,构成混合了繪畫、視頻、相片和動畫等多媒體方法的印象著作。著作最終被呈現在澳門美獅美高梅劇院內長69米、高11米的超大屏幕上。走近著作,觀眾能够沉溺式地感触澳門城市融入中國傳統水墨山水畫煙波浩渺的意蘊之中,感触現代科技營造的超現實視覺質感。
還有许多藝術家在凭借計算機技術創作,雖然不能被歸入數字藝術的范疇,但與數字藝術的關系十分緊密,觀眾能從中明晰地看到數字藝術的印跡。例如,隋建國掃描自己徒手抓握的泥團,然后用3D打印機以金屬资料打印出來,构成5至6米長的巨大雕塑著作﹔陳琦的版畫創作,前期用計算機畫圖軟件做畫稿,分好版后,設定好程序,最终送到激光雕琢機上直接輸出雕琢,后期再手艺印制,以完结大型版畫著作。
還有许多藝術家,尤其是青年藝術家,都在许多运用計算機中的圖形軟件拼合、處理和生成新圖像,再用繪畫的方法將之轉換到畫布上,成為自己的創作。這些也是計算機領域的新技術,在今日甚至未來藝術創作中,將發揮更大的作用。
伴隨著數字藝術展覽需求的日益增長,國內外许多視覺藝術機構紛紛推出自己的數字藝術著作,也出現了良莠不齊的現象。一些數字藝術著作缺少精力內涵,僅有空泛的印象。其實,數字藝術仅仅一種語言方法,其與傳統繪畫、雕塑、裝置並無二致,中心在於表達思维與精力。
近兩年出現了以Midjourney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機器人,能够基於操作者的文字描述指令生成圖像,其令人驚艷的視覺作用,令視覺領域的從業者感到危機。盡管如此,人工智能的創作依然受限於數據庫資源,现在也還存在局限性。
未來,科技的發展將打開藝術家更多的考虑空間。比方人工智能的新發展,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技術對於元世界的建構,全息印象、萬物互聯技術的廣泛應用等。科技發展為數字藝術創作供给了更為廣闊的表現方法和舞台,但中心依然是藝術家的思维力和創造力,是藝術家的精力維度的深入。
數字藝術雖然能够給觀眾帶來许多新感知和新體驗,但數字藝術著作的展现往往需求大型展覽空間和高造價的設備投入。這些都制約了青年藝術家投身數字藝術創作的積極性,也給许多美術館展覽運營的經費預算帶來了較大壓力。因而,創作出真实具有思维深度的數字藝術著作,才干讓中國的數字藝術真实走向更深遠的未來空間。
這遠比傳統的個人繪畫創作愈加艱難。藝術家需求跨越多個學科的知識边界,才或许找到那個結合的點,讓觀眾在休閑體驗的同時,更多地感知到著作中的精力和情感力度。(作者系中國美術館研讨館員)
公民日報社概況關於公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协作加盟供稿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
- 上一个: 2022年11月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告发受理处置状况
- 下一个: 澳门凤凰网站材料论坛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