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丨走进青岛“网红”下水道竟然看到了…

发表时间: 2023-08-22 00:27:48   作者: 常见问题   

  按照青岛市城市管理局统一安排部署,市南区城市管理局今天上午组织市政专业队伍对辖区内德占时期修建的地下暗渠进行摸底巡查,对仅存的5条暗渠实施“一渠一档”精细化管理,不断的提高“百年工程”的历史见证和技术参考价值。早报记者也跟随市政部门共同探访了青岛这段“网红下水道”。

  1898年德国侵占青岛,开始做城市排水管网建设,至1905年初具规模,以后逐渐向北延伸。其中,欧洲人居住区(中山路南段以东,自德县路过观象山、信号山至太平山一线以南至海边整个区域)及前海一带,采用雨污分流模式,雨水管、污水管分别设置;华人区(西镇和现市北区)则采用雨污合流模式,雨水、污水共享一管。

  据统计,目前,现有2.66公里原有雨水暗渠保留原始风貌,主要位于市南区安徽路、江苏路、大学路排海口附近。

  青岛市文史学家鲁勇认为,德占时期修建的地下排水设施,是青岛弥足珍贵的城市记忆。它既是青岛百年前被殖民统治这段屈辱历史的见证,也是百年前德国人为了把青岛建设成为东亚样板城市,运用当时十分先进的“雨污分流”设计理念,精心建造的城市地下排水系统的真实写照。它时刻警醒国人勿忘国耻,同时也要学习德国人严谨、精细的城市建设和管理理念,将“工匠精神”融入到青岛的城市性格中去。随着城市的持续不断的发展,百年前的地下排水设施势必要进行不断的维建改造以适应现代化城市排水的需要。建议保留并妥善保护这仅存的一小段地下暗渠,既让其为现在的社会服务,具备良好的排水性能,继续发挥其实用性和功能性,又将其作为百年前欧洲地下排水工程的缩影和侵略历史的见证,有很重要的历史意义。

  市南区市政技术负责人邱金来介绍说,摸底巡查工作将本着“保证重点,兼顾细节”的原则,对各条暗渠进行有明确的目的性的勘测和维护管理。对暗渠现状和技术数据来进行全面摸排,为每一条暗渠都建立详细档案,为后期的养护工作提供可靠数据支持。

  据了解,市南区城市管理部门为做好暗渠排查和维护工作,会同有关工程技术和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专家、学者,自2月初起,对辖区内大学路、安徽路、中山路、江苏路、郯城路等5条德占时期修建的暗渠做全面摸底排查,对暗渠的长度、宽度、穹顶高度以及设施设备的完好程度等各项数据进行实地勘测,对现存的5条暗渠实施 “一渠一档”精细化管理。对暗渠存在问题和隐患将会同有关技术专家和历史背景和文化学者进行充分考察论证,科学制定日常维护和专项维修方案,确保这个承载着城市历史记忆的“百年工程”得到完整的保存和科学的维护。

  不少网民认为,青岛这座“中国最不怕淹的城市”,是得益于上世纪初德国人占领青岛期间修建的排水系统。那么,德国下水道真那么牛吗?青岛是否真不怕水淹?不怕水淹真的全是德国人百年前的功劳?青岛市城乡建设委员会主任陈勇认为,德国建设排水系统的理念对青岛确有影响,但“青岛不怕淹靠德国下水道”这种归因太简单、不够客观。

  专家认为,青岛极少发生严重城市内涝,是特殊自然地理环境、温和气候水文条件和完善排水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青岛是典型山、海、城一体的滨海城市,这种特殊地形使降雨能快速经地面径流汇入大海;青岛地处温带季风区,降雨时空分布相对均衡,极少出现台风、连续强降雨等极端天气;此外,青岛在城市排水管网系统建设方面投资很大,排水管网建设标准和密度在国内处于较高水平。

  网传青岛是中国最早实现下水道“雨污分流”城市,这一点不假。据《胶澳发展备忘录》记载,1900年德国首先提出“雨污分流”概念,并将青岛排污系统分为分流式和混合式两种。

  据《青岛市志·市政设施建设工程志》记载,德国人在沿海的欧人区的地下管网采用“雨污分流”模式,华人区则是“雨污合流”模式。德国人共建设排水管道80公里,其中雨水管道29.97公里,污水管道41.07公里,雨污合流管道9.28公里。

  “德国管网‘雨污分流’模式确实先进。一方面,它能确保强降雨时污水排放不影响泄洪;另一方面,‘雨污分流’确保雨水管道不会被污水杂质堵塞。”青岛市市政公用建设中心副主任黄绪达说,“青岛市后来新建、改建排水管网中,97%都采用了‘雨污分流’模式。”

  据黄绪达介绍,德占时期共建造了80公里排水管道,但大部分管网因为超期服役和城市规划等原因,已陆续被翻建整修,只有位于安徽路和大学路的约2.66公里雨水暗渠和污水管线仍在正常使用。目前,青岛市内三区排水管网总长约3000公里,德占时期修的管网占比不到千分之一,对整个青岛排水系统影响已经很小了。



相关文章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