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零排放 粪污可还田——看兴业县如何将养殖痛点变发展亮点

发表时间: 2024-09-17 10:30:52   作者: 水泥盖板   

  近几年,随着农村环境治理,养殖业环保压力增大,“禁养、水域保护”等是农村养殖必须直面的问题。兴业县是广西畜禽养殖大县,也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现存栏生猪50.46万头,生猪养殖户3843户,其中规模养猪场共577个、小散养殖户3266户;家禽养殖以三黄鸡品种为主,全县三黄鸡规模养殖户4100多户,存栏家禽2074.53万羽。

  以前,由于大量的畜禽粪污和沼液直排,造成南流江水质持续恶化。怎么样才能解决养殖污染问题,破解养殖环保压力?

  “我们通过实施现代生态养殖,推动养殖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促进了畜禽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兴业县委书记陆金学说。该县围绕中央、自治区、玉林市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生态经济等决策部署,快速推进高效、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生态养殖建设,推进养殖产业转型升级、减排增效。

  6月16日,记者走进建有4栋猪舍、养殖2800多头生猪的兴业县葵阳镇麦焕莉养猪场时,令人惊奇的是,这么大规模的养殖场,竟然没有闻到粪污的臭味。

  “我们养殖场采用的是‘网床+益生菌+异位发酵大棚’生态养殖模式,已实现了养殖全程零排放、零污染,自然就没有粪污臭味了。”养猪场负责人麦焕莉说。该养殖场将养殖生产的全部过程中的粪尿通过半漏缝地板掉落到自动刮粪沟中,再收集到集粪池,利用污泵抽到舍外发酵棚降解处理,养殖全程无需水冲,从源头减少了污水的产生。

  近年来,兴业县创新生态养殖模式,引导生猪规模养殖户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大力推广“网床+益生菌+异位发酵床”零排放模式,不断推动资源循环利用。对生猪养殖场重点实施清洁、高效、减排式栏舍改造,配套养殖自动化设施、无害化处理设施、粪污处理及资源化利用设施等,将传统猪舍改造成“网床+免溢漏饮水器+自动刮粪+异位发酵棚”模式,提升有机肥企业回收和加工猪粪的便利性、可操作性,实现源头污水减量、粪便零排放,粪肥易销售、易利用。

  目前,全县共有557家规模养猪场实现“网床+自动刮粪+益生菌+异位发酵床”生态养殖,微生物益生菌使用率达100%。

  规模养殖场使用了这种养殖方式,那么全县3266户农村小散养猪户又是如何养殖的呢?

  该县大力推广“小型发酵床+益生菌+农作物”种养循环模式,推进农村小散养殖粪污治理。在全县范围内,以“示范村示范户”形式,通过以点带面,推进农村小散养殖生态转型,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这种模式实行人工干清猪粪,投放到小型发酵床堆积发酵成有机肥,有效处理养殖场粪污,促进循环农业发展,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目前,全县共有1213户农村小散养猪户采用“小型发酵床+益生菌+农作物”生态种养循环模式。

  “每个区域的生猪存栏量都在3万—4万头,种植户60—90户,每立方米粪肥收入45—60元。刨去人工、运输等经营成本后,净利润有10—15元,既有效解决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还田的问题,又实现了合作社持续良好发展。”兴业县励志养殖专业合作社有关负责人说。

  兴业县励志养殖专业合作社位于葵阳镇龙口村生猪养殖场。记者发现,每幢猪舍都配备一个500立方米的集粪池,建有2条异位发酵床,集粪池的粪尿通过抽粪管连接发酵大棚,还配备两台6米跨度的电子遥控多层翻耙机。这么多东西有何用处呢?

  “这是一个粪污处理设施,在通过微生物好氧菌的作用下,将粪尿水转变成有机肥,最后作为种植户的基肥或有机肥厂生产有机肥的原材料,实现资源化综合利用,降低了粪肥还田成本,提升种植效益。”玉林市广东温氏家禽有限公司顾问梁有强说。

  养殖场大都采用舍外发酵床菌种处理粪尿水工艺,先将粪便、猪尿收集于集粪水池,并通过专用密封管道输送到发酵床垫料上,定期添加菌种并翻抛发酵床垫料。在处理粪污时,多层翻耙机自动抽粪均匀喷淋到发酵垫料中,实现发酵降解处理,发酵大棚能够消纳处理养猪过程产生的粪污,达到养殖全过程零排放。

  近年来,该县加快了畜牧业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和生态化建设,已探索出了一条变废为宝、实现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生态发展道路,助推畜禽粪污综合防治。南流江流域兴业县支流、武思江支流(兴业段)水环境综合治理效果非常明显,促进了全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目前,全县3843户生猪养殖户和4100多户三黄鸡养殖户,全年产生畜禽粪污总量534万吨。

  兴业县委、县政府很看重生态养殖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出台了生猪养殖粪污处理指导意见,全县规模养猪场和小散养猪户全部采用发酵床处理粪污,实现生猪零排放生态养殖模式全覆盖。

  “全面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提高全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达到畜禽生态养殖零排放,持续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目标。”兴业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李海钢说。

  据介绍,畜禽粪污主要通过“网床+益生菌+发酵大棚”和“干清粪+益生菌+小型发酵床”利用、堆肥发酵还田、沼液沼渣还田、有机肥生产利用、生物基质、沼气等方式,每年利用粪污约508万吨,全县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其中,生猪粪污利用量417万吨,利用率94%;家禽、牛、羊粪污利用率100%。

  同时,加强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培育力度,通过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项目支持建设规模化有机肥加工厂,由有机肥加工厂负责对片区内不能处理猪粪的养殖场开展社会化猪粪处理服务,负责对畜禽养殖户末端粪肥进行收集处理。目前,全县已建成有机肥加工厂5家,今年1至5月共收集畜禽粪污20多万吨,生产商品有机肥5万余吨。

  近日,玉林市出台的养殖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方案提出,要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持续巩固攻坚成果。强化畜禽养殖监管联动,实行县、镇、村三级网格化管理,逐步推进信息化管理,强化部门监管执法。

  兴业县是广西畜牧业十强县、广西特色畜牧业先进县,是名副其实的养殖大县。该县大范围推广生态养殖成效明显。“我们逐步加强各养殖场生态养殖管理工作,建立健全长效机制,落实‘准入机制、监督管理机制、闭环机制’3个机制,为生态养殖保驾护航。”兴业县县长王永坚说。

  为了促进生猪养殖业健康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加强生猪养殖粪污排放监控,该县建立了智慧养殖监控平台,利用现代化网络,在养殖场舍内、储粪池、异位发酵大棚等粪污产生、处理关键节点安装智慧监督摄像头,监督养殖场粪污源头管控以及粪污转运处理过程,实现粪污处理智慧监管。

  该县通过建立智慧养殖监控平台,还实现对动物防疫、投入品使用、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养殖排泄物处理、屠宰等环节监控。实现追溯管理,全程监控,有很大成效避免动物疫病防疫不及时、监管不到位、不按规定处理养殖排泄物等现象发生。

  目前,全县共有236家养殖场安装视频监控实现智慧养殖,从源头上有效杜绝养殖直排、偷排粪污的行为。

  同时,建立网格化监管工作机制。该县建立县、镇、村三级网格化行政包保工作机制,按照属地管理和“谁包保谁督查、谁包保谁负责”的原则,开展全程服务指导和督查巡查。县级职能部门包保到乡镇,乡镇、村包保到养殖场,强化网格管理。

  “通过强化畜禽养殖监管联动,对养殖场(户)发酵床处理的粪肥和存量粪污开展收集转运、再加工。并加大资产金额的投入力度,推动养殖废弃物末端利用,鼓励种植合作社(户)收运粪肥适度还田消纳利用,来提升末端利用率,养殖场产生的粪肥真正的完成闭环。”李海钢说。

  采访中,记者通过调查了解到,兴业县持续深入开展生态环境治理攻坚,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取得良好成效,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现代农业,尤其是智慧农业的发展相对滞后,如有关部门缺乏智慧农业发展整体规划方案,缺乏智慧农业发展的鼓励性政策等,某些特定的程度制约了养殖业发展。

  与传统农业不同,发展智慧农业急需一大批掌握信息技术的农业技术人才和农民队伍。然而,目前兴业县主要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跟不上,科学技术创新意识和推广应用能力不强,发展智慧农业所需的信息管理人才比较缺乏,农民的信息技术掌握程度不是很高。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组织化程度较低,市场竞争力差,对农民群众信息技术的培训力度远远不够。

  产业化水平还不够高,加工业严重滞后。该县畜牧业规模养殖、产业化生产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尽管涌现出金大叔、和丰绿林土鸡冰鲜鸡等禽畜产品加工公司,但产品加工能力偏低。

  针对面临的问题和不足,李海钢表示,该县格外的重视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推进人才振兴,为乡村振兴培育新动力。积极探索高素质农民培育和中职教育有效结合的模式,以兴业县农广校为平台,通过产教融合、农学结合方式,实现了现代职业农民技能学历双提升。该县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374名。2020年、2021年连续两年获得在广西高素质农民中等职业教育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取得显著成绩荣誉单位;加强养殖场的生态化改造和粪污的资源化利用,继续推广“益生菌+网床+异位发酵床”等生态养殖模式;加强养殖环境智能化监控,利用自治区财政拨付资金,扩大生猪养殖场监控点,增加养殖监控覆盖面积,进一步规范该县养殖生产行为。



相关文章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