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环境底色建设和美乡村
发表时间: 2024-01-18 11:24:04 作者: 合作客户
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事关农民根本福祉,事关美丽中国建设,也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这为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改治理提升指明方向,为乡村振兴新篇章绘就和美图景。2022年~202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调研组针对山东、浙江、四川、江西、黑龙江等地农村里的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卫生厕所改建、村容村貌改善等方面情况展开调研,分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面临的挑战,并就如何持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提出对策建议。
安徽省马鞍山市博望区新市镇来龙村东墓中心村,学生在户外看书。尹秀忠摄/光明图片
“早几年前在村里住,垃圾全倒在村边角落里,隔好长时间才有人处理,天热时垃圾都腐烂了,谁走过都得捏着鼻子。家里是旱厕,与牲畜圈相通,不仅不卫生,还很危险。”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田庄镇史家村村民付丕勤常年在外工作,这两年返乡时他发现,村里早已大变样:新建了多处垃圾站,每天都有垃圾车统一收取。家家户户的旱厕都改成了马桶,有专人定时上门清理化粪池。村里的中老年人干上了环卫工作,不仅改善了村里卫生状况,还能赚些钱补贴家用,可谓一举多得。
付丕勤感受到的农村人居环境的变化,在全国各地已“处处开花”。调研发现,随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的全面完成和新一轮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的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全国95%以上的村庄开展了清洁行动,14万个村庄得到绿化美化,农村从普遍脏乱差转变为基本干净整洁有序。农村生活垃圾、生活垃圾污水集中处理率和卫生厕所普及率分别达96.3%、47.6%和77.5%,大部分地区建造了卫生厕所、垃圾处理站等生活基础设施,农民群众环境卫生观念增强,生活质量普遍提高。
污水变样,乡村变靓。在浙江省永康市舟山镇端头村,村里的生活污水,统一纳入“智慧减排系统”。经终端深度处理后产生的再生水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水平,可直接用于农田灌溉,实现水资源从“源头”到“田头”的高效回用。2013年,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五水共治”,并在2019年颁布全国首部省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管理条例。到2022年,浙江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覆盖率达到84.5%。
调研发现,各地推进乡村水环境综合治理,实施乡村河流生态修复工程,对房前屋后、村内河塘沟渠进行清淤疏浚,确保渠塘洁净和通畅。各地根据乡村实际状况,梯次推进生活污水治理。在距离城镇较远且人口密集的乡村,开展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在偏远人稀的村庄,推行终端污水处理设施。开展乡村生活污水源头减量和尾水回收利用,推行人工湿地、氧化塘等生态处理模式,提高生活污水治理率。乡村生活污水净化后可用于农田灌溉,实现村庄废水的循环再利用。
垃圾入站,资源化利用。在山东省青州市高柳镇西水渠村,村民院子角落里放置着“三桶两箱”。村党支部书记闫良国一一介绍它们的不同用处:“这个是可回收垃圾,这个是做堆肥的,这个可以做酵素,酵素做好后可以当叶面肥。”“三桶两箱”垃圾分类办法和“群众自制+上门回收+垃圾综合处理中心集中处理”模式,使得餐前厨余垃圾和剩饭剩菜被加工成环保酵素和有机肥,不仅变废为宝,还可以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提高农作物产量,发展有机农业。
调研发现,各地推进建立区域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设置垃圾中转站、收集点,实现村庄设置垃圾场、村民小组设置垃圾池、农户设置垃圾箱。在交通便利且转运距离较近的地区,对乡村生活垃圾实行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转、县处理的模式,在较远的村庄,实行就近分散处理。在具备条件的县(区、市),推广乡村生活垃圾就地分类处理,实行垃圾定点存放,配备专职保洁员和清运车辆,基本做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健全村庄保洁管理体系,坚持村庄日常保洁和生活垃圾收集相结合,提高乡村生活垃圾处理能力。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完善“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置”农村生活垃圾四级处置体系,推广“每人每月收取一元卫生清理费、每户一套三分类垃圾收集桶、每村民小组一名保洁员、每天垃圾清运一次、每季度开展一次卫生评比”的“五个一”机制,深入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一把扫帚扫到底”的城乡环境管理一体化模式,使全县生活垃圾的分类正确率达90%以上,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建制村全覆盖,资源化利用率、无害化处理率、数字化智慧监管平台覆盖率达100%。
厕所革命,让乡村生活更有品质。在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魏塘街道三里桥村,一座不起眼的破旧农房,改造成了“高大上”的公厕。这座高标准公厕是以“春风十里,桃花三里”为主题的乡村驿站的一部分,整个驿站不但能为人们提供方便,还兼具旅游接待功能。浙江省嘉兴市实现规范化农村公厕行政村全覆盖,创建省级星级农村公厕340个、示范公厕48个。当地政府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并完善公厕档案信息,全市1688个农村公厕完成“一厕一档”,实现电子地图定位全覆盖。
调研发现,各地深入开展乡村厕所革命,强化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改建和公共厕所建设,探索适合不同区域的农村改厕建厕模式,建立农村厕所建设与管护机制。执行财政奖补政策,推进卫生厕所建造和粪污治理。推广不同类型的乡村卫生厕所,强化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因地制宜选择卫生厕所建造的技术模式,尊重农民对厕所改建的意愿,引导户用厕所进入院室。加强乡村卫生厕所的日常管护,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在近郊区等具备条件的地区,推进乡村户用卫生厕所建设和改造。全面推进乡村中小学、卫生院、社区综合服务站、集贸市场和公路沿线等区域的无害化卫生公厕建设。
四川省乐山市井研县采取农村卫生厕所先建后补、建后即补等多种方式,因户施策,确定农村卫生厕所建设模式,制定补助方案,按照“政府投一点、集体摊一点、农户出一点”形式,建立多方长效管护机制,推动提升农村改厕质量。2022年全县统筹政策资金和农户自筹资金1.5亿元、实施农村户厕新改建 2.6万户、农村公厕新改建273座,农村卫生厕所达标率升至90%以上。
村容村貌提升,助力乡村振兴。今年五一假期,四川省峨眉山市罗目镇成了周边热门旅游地。从“破旧古镇”到“网红打卡地”,罗目镇的蝶变正得益于近年开展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改治理。峨眉山市开展了农村“四清四拆”工作,清理农村生活垃圾、水源水体、农业废弃物和杂物,拆除废弃房屋、违规建筑、废弃设施和违规广告,集中整治农村环境突出问题,助推“村貌革命”深入实施。街面清爽了,群众生活环境改善了,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
调研发现,各地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和绿化美化行动,推进村庄道路、庭院、环村绿化和公共绿地建设。实行农户庭院自清,落实村庄环境卫生责任,确保村庄街头巷尾清洁畅通、房前屋后干净整齐,开展美丽宜居村庄和美丽庭院示范创建活动。
变化的不仅是人居环境,还有村民的生态意识。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改治理纳入村规民约“红黑榜”管理,并将整治效果与耕地保护基金发放、积分商品兑换、评先评优等挂钩。在唐昌街道战旗村,垃圾可以“存进银行”换钱。村民用垃圾兑换积分,“刷卡”领取生活用品或现金。村集体还以“生态环境”为股本,享受项目生态分红。
“十四五”时期,农村人居环境整改治理还面临不少挑战,农村里的生活垃圾治理、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和卫生厕所改建的任务依然艰巨。调研发现,区域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进展不平衡,有些地区由于基础条件较好,人居环境整治水平较高,东部地区好于西部地区,南方地区好于北方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好于欠发达地区,城镇周边好于偏远乡村。部分脱贫县受益于脱贫政策,人居环境基础设施也有明显提升。但在其他地区,人居环境整治进度还较迟缓。
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不到位,乡村人居环境治理水平落后于城镇化发展水平。整体来看,农村污水处理率均低于城市,管网建设不全,污水处理配套设施落后,难以开展村庄污水处理系统和粪便处理系统等设施的配套建设。一些乡村没有建成密封式的垃圾箱,所建垃圾池是开放式的。有的地方缺少乡村环卫车辆,不能及时运送垃圾。尽管目前城乡垃圾收运一体化模式运行平稳,但是仍需进一步改善乡村垃圾收运和处理环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尚处于探索阶段,分类不规范、正确投放率低。有些村庄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法引入环卫企业,垃圾筒、垃圾中转站等环卫设施利用率不高,甚至存在闲置现象,造成资源浪费。
人居环境整治未纳入乡村总体建设规划,部分地区乡村总体建设规划不尽合理。部分地区缺乏整体空间布局,存在宅基地违规占用、农房建造无序等问题。没有综合考虑供水、排水、植被绿化、社区活动场所、农业废弃物处理、生活垃圾处理、厕所改建、畜禽养殖粪污处理等所需的配置,导致公共资源被抢占和工程项目无序建设。有些村庄未能设置适宜的集中倾倒生活垃圾的投放点,造成垃圾收运困难。
农村管理部门之间尚未形成协调机制。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涉及不同的职能部门,比如住房与城乡建设部门、环境保护部门;在整治内容方面,涉及农村生活垃圾污水、生活垃圾和卫生厕所等。农业部门牵头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涉及村容村貌改善等内容。水利部门和林业部门分别涉及农村里的生活污水治理和达标排放区域湿地保护等内容。这些部门开展工程建设,部分项目内容交叠,彼此之间沟通和协调仍不充分,极易导致错漏和重复建设。
农村人居环境缺少有效的监管手段。由于缺少有效的管护机制,一些地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不能长期正常运行。部分地区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监管不严格,相关责任落实不到位,整治过程中各参与主体奖惩制度不明晰。农民参与积极性不高,尚未形成主动建设维护、参与监督的责任意识和行动自觉。有些乡村的污水排放方式依然比较粗放,没有建立系统的污水处理管道和设施。有的乡村生活污水直接排到河道里、渗入地下,不仅造成水资源浪费,也导致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对下游地区饮水安全产生威胁。同时,存在乡村生活垃圾处理不当、厕所革命开展不彻底等问题,也对农村人居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资金和管护资金缺口较大。许多地区农村里的生活垃圾清运及其资源化利用、畜禽粪污集中处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卫生厕所改建、生活垃圾污水处理等项目,均缺少专项投入保障。部分农村地区主要依靠财政投入和专项政策性资金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很多村集体经济不能满足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资金需求。通常情况下,大部分的小型单村污水处理工程由村集体委托专门人员进行管理,处理规模较小,水费收取率低,管护经费不足,致使达标处理、设备维修等措施难以落实到位,工程效益得不到充分保障。有的地方村民不愿意支付垃圾处理费,缺少解决环境卫生保洁的人力工资和垃圾收运设施的基本经费。
构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机制。明晰人居环境基础设施产权,健全公共设施管护制度,强化村庄日常保洁管理。健全市县责任主体、镇村管理主体、农民受益主体的“三位一体”管护责任体系,明确职能部门、运行管理单位责任,压紧压实责任,加快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标准化体系建设。以农民实际需求为导向,开展常态化卫生保洁,加强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及管护的各项规章制度建设,健全完善村规民约,将户内院内卫生清扫、垃圾分类收集、设施日常维护等纳入村规民约。
加强农村人居环境的管护和监督。在村庄成立以村民为主的人居环境监管小组,监督生活垃圾污水处理、垃圾收集和清运、卫生厕所建造、道路清洁、家庭卫生、庭院美化等方面情况,针对村庄人居环境问题,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探索公司专业化运营管护方式,支持有条件的农民合作社、集体经济组织和回乡创业人员成立环保组织或企业,参与改善人居环境项目,吸纳农民承接本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后续管护。在村集体经济条件较好的地方,探讨建立村级运营管护组织,推动农村厕所、生活垃圾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和村庄保洁等一体化运行管护。
探索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专项投入,地方政府要统筹关于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危旧房屋改造、饮水安全、生活垃圾污水和垃圾处理、环境综合整治等相关领域的项目资金,推进涉农资金整合,确保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经费来源。简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的审批和招投标程序,降低项目成本,保证工程质量,鼓励支持乡村专业施工队伍承接村庄环境整治、卫生厕所改建等小型涉农工程项目。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按照政府主导、分级负担,集体补充、群众参与,社会支持、多元筹集原则,整合各类资金。针对农村厕所清掏、生活垃圾污水和垃圾处理,探索推行农户合理付费、村级组织统筹、政府适当补助的运维管护经费保障制度。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厕所革命、农村里的生活垃圾治理、农村里的生活污水治理等项目建设运营,形成政府、企业、社区等共同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改治理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建立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基金,国家财政在现有基础上,增加专项资金规模,设立奖励基金。鼓励金融机构支持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对于农村人居环境建设项目贷款,按比例给金融机构减免部分税费。
提高村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改治理的积极性。鼓励村民积极参与农村人居环境规划、建设、运行、管理的全过程,实施农村人居环境网格化管理模式,构建农村人居环境村民自治机制,支持村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改治理的常态化工作。倡导乡村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提高村民环境卫生意识,鼓励村民自觉采用节能、节水、废弃资源回收利用等措施。完善新型乡村社区关系,发挥乡村社区服务的基本管理职能,由村委会组织开展村庄公共环境整改治理活动,鼓励村民积极投工投劳,共同缔造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切实提升农民群众的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
(调研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农村发展研究所包晓斌、胡晓燕,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朱小云、李月婷、王希龙)
- 上一个: 赣州经开区排查沼气安全危险危险
- 下一个: 2024年山西城乡规划设计加盟开设分公司一览